close
對於一個半新不舊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如我,
在自覺陷入一種「啊,怎麼聽來聽去都是這幾個人」遲滯狀態的這大半年,
開始去翻閱一些古典音樂雜誌。
礙於語言問題,我讀的都是英文雜誌,
法文德文日文...應該也會有不錯的古典音樂雜誌吧!
(嗚嗚,我的德文全還給老師,日文還在「問路」程度。)


我讀過的雜誌有:the strad, Classic fm, Gramophone, BBC Music這幾本
代號:(S),(C),(G),(B)

先來個簡單的綜合比較:

內容「大眾化」:C > B > G > S
Classic fm 和 BBC Music都屬於較為「全方位」型的雜誌,
除了演奏者、作曲家、或是指揮之外,也有專欄介紹旅遊景點、
世界音樂廳巡禮、或是音樂療法之類,和古典音樂有關的題材。
Gramophone有固定篇幅介紹音響(播放系統)。
the strad...這個嘛,如果對弦樂有涉獵的人應該會覺得相當有趣,
對我就是外行看熱鬧了,經常會有介紹提琴製作師傅的特輯,
還會指導拉小提琴的正確姿勢。

封面:S > G > B > C

Reviews:四本皆有。the strad由於是弦樂專門雜誌所以Reviews也都著重於弦樂;
Classic fm和BBC Music都會在Review中用星星符號表示這張唱片的表現,
以便不想細看內文的人(其中BBC Music有時還會細分聲音、演出等細節);
Gramophone則會有一行紅字摘要在Review前。

根據這半年的感覺,每本雜誌選擇的Review素材重疊性沒有想像高。

附贈CD:the strad沒有,但有時會附贈精美海報。
Classic fm 和Gramophone的作法是由當月編輯選出的CD中分別擷取一段音軌,
再綜合起來,通常在雜誌一翻開就會有介紹這些CD的簡短文章。
BBC Music則會收完整曲目,譬如之前有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
CD裡是四個樂章的全曲(如果換成C或G可能就只有一個樂章)。

用字:剛開始看的時候最難懂的當然是the strad,大概因為我不會任何弦樂器吧!
Classic fm的用字相對淺顯,BBC Music 和 Gramophone差不多,
不過久了也就沒什麼特殊感覺啦。

以下是一些補充。

1. the strad:這是在一個主修小提琴的學妹家看到的弦樂專門雜誌。
話說我在逛Borders的時候也有看過另一本是鋼琴專門的,
但只有拿起來翻翻,沒有買回去細看,所以在此不宜多說。

2. Classic fm:相信一定也有版友會聽Classic fm的網路廣播。
我個人其實相當喜歡聽Classic fm。除了迷人的英國腔之外,
Classic fm有種非常大眾平民的感覺,
真希望自己生日時有人會打電話去「電台」點首喜歡的圓舞曲給我啊!
這種很像流行音樂電台的感覺。
因為這樣的屬性,其實Classic fm的雜誌,說好聽一點是活潑生動,
挑剔一點說,內頁編排太花俏,大量圖像的運用,有時顯得相當雜亂。
封面也做得有如古典音樂雜誌中的「壹週刊」般(誇張一點的形容法)。
但是除了古典音樂,Classic fm關注在電影配樂上的力氣
是其他幾本雜誌所不及。對於喜歡看電影也喜歡電影音樂的人,
這是一個額外的bonus。

3. Gramophone:這本雜誌在「古典音樂」上聚焦的最純粹,但有時感覺就稍嫌枯燥了些。
Review和專欄對「音樂性」及「詮釋」的關注都非常多,
或許更資深一點的樂友看起來會更有感覺。

4. BBC Music:我對這本雜誌唯一的批評就是:有時候會出現很誇張的可怕封面。
這並不是我對音樂家們的長相有何不滿,而是不懂雜誌的化妝師在想啥?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被張沙拉的煙燻大濃妝嚇到聽她的西貝流士都有陰影。
那種妝即使對一個很欣賞煙燻妝的女生我都太誇張了啦。

大致就是這樣。
最後補充一點:最近版上討論指環討論得滿熱絡的,剛好我昨晚才讀到九月的Gramophone
比較Barenboim和Furtwaengler指環的一篇文章
(不太長,一頁的篇幅,標題取做"Lords of The Ring"害我被騙進去..)

註:本文原發表於批踢踢實業坊古典音樂版,由作者本人轉貼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ging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