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絲白菜曾經是我很痛恨在餐桌上看到的一道菜。

高中時期的我有許多偏執,其中一項是,小白菜只合水煮。不管是加在湯裡或是麵裡,我都會開開心心地把它一掃而空,獨獨不能炒。所以,我總是一看到媽媽炒的薑絲白菜就暗暗皺眉,也只意思意思挾個幾筷,從不多吃。

我一直很疑惑媽媽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念頭?將大量薑絲和折成段段的小白菜一起拌炒。實際上盤子裡大多是青綠的白菜梗子,帶著薑絲辛辣和菜梗特有的清苦,實在很難叫人欣賞。相較之下,不管是青菜豆腐湯,或者牛肉麵、餛飩麵榨菜肉絲麵中用作配襯的小白菜就翠綠可喜多了,又嫩又脆,豈不是挺好吃的麼?

台灣一年四季都買得到小白菜,那幾乎是我們家冰箱從不曾短缺過的必備菜色。高中畢業後我到另一個城市上大學,放假回家時,我還是不愛吃薑絲白菜。只不過,女兒開始會向母親撒嬌「點菜」,媽媽順著難得回家的我的意思,大火快炒空心菜、高麗菜、豆苗,或是燙地瓜葉、茼蒿沾蒜茸醬油。薑絲白菜就此絕跡於我的記憶,直到我來到美國。

不管怎麼說,美國中西部就是不比東岸西岸來得通都大邑,什麼都有。記得我來美國好幾個月以後在中國商店終於看到一把爛呼呼空心菜時,心中激動莫名,不輸他鄉遇故的情緒。其他我愛吃的葉菜類諸如地瓜葉、豆苗、小白菜根本連看都沒看過,思念成災之時,連我一向討厭的龍鬚菜現在想來都很親切。不過,在來自各方的華裔人士激盪碰撞下,我也有機會看到一些台灣市場上難得見到的蔬菜,譬如大陸同學種植的「上海青」,個頭巨大如山東白菜,但株型像小白菜,一葉葉折下來,葉子是更深濃的墨綠,梗子則相對的更加白晰,口感味道吃起來也有點小白菜的感覺,馬上就被我當成小白菜的替代品用。後來,在中國商店看到樣子長的很像,只是個頭正常大小的「奶油白菜」,我便常買,而且越吃越愛,簡直有上癮之虞,還一面吃一面擔憂,這種菜以後回台灣可能就吃不到了耶。

果然在一個地方待的時間長了,牽掛就越來越多,糾糾纏纏,時常難以釐清。

我用奶油白菜煮湯煮麵,深夜想吃宵夜時則燙一大盤,灑點三島香鬆,或者拌醬油麻油,既方便又不怕吃多了脹的難受。就只不拿來炒。但是天氣一天天長期冷下來的某一天,我忽然好想吃薑絲白菜,想吃熱呼呼洋溢著辛香薑味的炒白菜梗子,想得心都要碎了。

於是我多年來的偏執竟被我自己打破。我切了比平常爆香用多上一倍的薑絲,洗好奶油白菜,折成適當長度,開火爆香薑絲,先炒白菜梗,加些水翻炒然後蓋上鍋蓋稍微悶一下。調味只用適量鹽,起鍋前加入剩下的菜葉,等到菜都熟了就可以盛盤上桌,整個過程用不到三分鐘。

既然名為薑絲白菜,可知薑的地位和白菜同等,所以記得要多加點薑,不用切到像麵線那般細的程度,只要薄薄切成細條狀,再利用熱油將薑的香氣充分揮發出來,擴散薰染到整盤菜裡即可。吃的時候連薑一起挾來吃,薑的辛辣、白菜微苦還甘的味道綜合地極特別,我這才知道,以前是如何錯待了這盤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ging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