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電影【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觀影記敘與劇情,請慎入。


有一部電影,讓你等待多時;有一齣劇,讓你曾經滄海;有一個角色,讓你摯愛十年。

因此,我實在是懷著很複雜的心緒走進電影院的。

幕還沒拉起,我無意識地仰望劇院屋頂。這裡沒有金碧輝煌,和舞台布景融為一體的水晶吊燈,也沒有紅絨椅與包廂。我一面告誡自己不要懷抱期望,一面努力想排空腦中看過的兩次音樂劇印象。儘管,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年夏天的舞台上,克莉絲汀終究離開了魅影。

自高一邂逅「Think of Me」之後,歌劇魅影全曲我聽過不下千遍。版本縱橫英、德、西、加各種,以及兩次現場經驗。其餘如小說、幕後製作、及歌詞更不用說了。於是造就了這次奇特的觀影經驗:其實劇中會發生的情節、歌曲,我都瞭若指掌。儘管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齣音樂劇,我卻沒有很「基本教義派」,如果什麼都要終於原劇,那就去看現場,或者拍拍紀錄片就好,何必曠日廢時地拍成電影呢?因此,我的期盼是:希望導演能夠善用電影的優點,呈現出舞台無法造就的效果。

這樣的期望,在開場時便被大大滿足了。

拍賣結束之後,序曲奏響。歌劇魅影在舞台上本以炫目機關效果著名。在劇院中,偌大水晶吊燈隨音樂緩緩上升,成為劇院布景的一部份,等待屬於它的一角來臨。在電影中,序曲伴隨著逐一燃亮的燭火,黑白染上色彩,回憶迸現,故事開展,配上日新戲院的大螢幕和優秀音效,充分利用了電影運鏡的優勢。

就這樣,我們回到劇院,回到後台,回到彩排現場,新任經理剛剛走馬,羞澀的芭蕾舞伶,趾高氣昂的首席女高音。電影中讓勞晤提早出場,順勢補述了他和克莉絲汀的青梅竹馬關係。只有魅影一直躲在黑暗中,身影依稀。

我特別喜歡電影中的劇院後台場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情。囿於舞台視角,音樂劇無法呈現出這樣的景深。攝影機卻能夠一一帶到,補完整個歌劇院的階級印象。從最低層的道具工人、洗衣婦、芭蕾舞伶、主角......

一開場的克拉特表演誇張,劇院經理也恰如其份,這三個角色選的都不錯。梅格和她母親在音樂劇中其實扮演的是類似視點人物的角色。而在電影中,她母親更進一步地成為少年魅影的「解救者」,這個部分雖然是為了給魅影的來歷做個交代,但稍嫌多餘,而且莫名其妙地把魅影和克莉絲汀的情愫分散掉,至少,我會很好奇為何魅影對梅格母親的情感為何?如果要和小說比較的話,又更複雜了,原著中梅格的母親只是一個拿人手軟的小角色,完全沒有劇中莫測高深、不知正邪的行事風格。

除卻少數增補之外,整部電影基本上是非常終於韋伯音樂劇,包括場景、服裝,當然還有音樂。大概是為了彌補演員的歌唱功力,編曲在管弦樂配器上稍有不同,變得較為華麗以正面襯托聲音表情。服裝也因為不必囿於換裝時間而更加美麗,我一看到魅影的黑斗蓬就快要不行,馬上敗倒在他的陰影之下。不過,這個男人我愛了十年呀,再怎麼花痴也不為過啦。

總之,沒有抱任何期望的我看得非常滿意,幾乎沒有什麼挑剔。缺點當然有,但我總會想到,電影和音樂劇畢竟不同,只要看得滿意就好,其他,就小小地健忘一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ging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